湖北傳承3000年荊楚文化根脈,孕育了絢麗多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保護中傳承弘揚,在傳承中創新發展,湖北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不斷完善。
目前,湖北省有5項11個子項目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數量位居全國前列。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145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601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102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787人。
進入新時代,湖北以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保護、傳承、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湖北非物質文化遺產綻放出迷人光彩。
利川燈歌
利川燈歌,是湖北省利川市當地居民逢年過節、喜慶集會時,劃地為臺、以彩龍船為道具的民間演唱形式。歌唱內容多反映本地風土人情,語言質樸,襯詞較多。曲調悠揚婉轉,民族特色濃郁。
王貴武龍燈
王貴武龍燈是自清朝崇德年間開始流傳于黃石王貴莊的大型集體民間傳統舞蹈。主要在春節以及其他大型慶典活動時舉行。它將武術與舞龍相結合,“以文育武、武中謀術、術里創龍”,故得名“武龍燈”。王貴武龍燈由300多人舞動3條長達350米巨龍,氣勢磅礴,變化萬千,具有極強的觀賞性。
土家族撒葉兒嗬
土家族撒葉兒嗬歷史悠久,是鄂西清江流域土家族傳統歌舞。撒葉兒嗬是歌、舞、樂渾然一體的藝術。聲腔以男嗓高八度顫音運腔;歌調為古老的特性三度;曲體結構尚有古代巴楚樂歌遺韻;所唱五句子情歌為古今鮮見文學體裁。歌舞傳遞豁達通脫的生命觀念、因循自然的樸素哲學思想和鄉鄰族群間的親睦情感。
江漢平原皮影戲
江漢平原皮影戲是指流傳于江漢平原及其周邊地區的具有相同藝術特征的皮影戲,其皮影以圖案精細、圓潤舒展、人物造型生動逼真和影大見長。表演方式為“一唱眾和,鑼鼓伴奏”,唱腔調式多樣,以歌腔、漁鼓腔為主,歌腔中的“雞鳴腔”尤具濃郁的鄉土氣息。
湖北大鼓
湖北大鼓又稱“打鼓說書”“說善書”,是流行于武漢、孝感、黃岡等地的一種民間曲藝,形成于清道光年間,有“南路”“北路”和“南北路”三大流派。它以鼓板伴奏,1958年后加進二胡、三弦等樂器伴奏,說唱兼長。說唱時,伴有手、眼、身、步的表演,段落之間敲擊熱鬧的鼓點牌子,吸收了楚劇中的“二黃”“悲迓腔”等曲調。形式上分大書與小段??梢蝗苏f唱,也可二人聯堂,且不受場地、時間限制。
武當武術
武當武術的價值在于它強調內外兼修,即注重對于身和心的雙重訓練,不僅注重外在速度、耐力、柔韌性、靈敏性、力量、技法等身體素質的提升,同時也注重心性、品行、興趣、志向、態度等內在品質的培養,兩者結合促進習練者身心協調發展。
雕花剪紙
雕花剪紙是荊楚大地民間藝術瑰寶,表現手法融合了南北剪紙藝術之長,包含“剪”和“雕”兩種方式。多以長壽、吉祥、美好、幸福、喜慶為主題,用諧音、寓意、象征等手法,表現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品構圖精巧,線條簡練,刀法流利,破功嚴謹,富有濃厚的觀賞性和裝飾性。孝感、鄂州、仙桃等地的雕花剪紙頗具代表性。
漢繡
漢繡是獨具荊楚特色的刺繡工藝,始于漢代,興于唐而盛于清。漢繡講究“花無正果,熱鬧為先”,善以濃艷色彩、夸張手法大膽構思出裝飾性圖案,營造出熱烈濃郁的效果,傳統上多用于刺繡戲服等,實用性很強。
楚式漆器髹飾技藝
楚式漆器髹飾技藝成熟于春秋戰國時期,2000多年來,這一獨具東方文化特色的荊楚傳統技藝在湖北傳承至今,是楚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奇異瑰麗的造型、多彩靈動的紋飾、瑰美富麗的色彩、奇巧精湛的榫卯工藝,體現了楚文化浪漫主義色彩。
青銅編鐘制作技藝
青銅編鐘制作技藝在傳統范鑄工藝基礎上,采用更為先進的“失蠟鑄造法”,再現編鐘的華美造型和精細裝飾;遵循古法配制青銅合金比例,并控制溫度冶煉鑄造;通過設計鐘體造型以及科學銼磨鐘腔內壁等方式,達到“一鐘雙音”的效果,再現2000多年前的禮樂文化。
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
2022年,湖北省恩施玉露制作技藝、趙李橋磚茶制作技藝和長盛川青磚茶制作技藝三個項目參與申報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成功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其中,恩施玉露茶產自湖北省恩施市,其蒸青工藝源自唐朝,至今已有千年歷史,以形如松針、湯青葉綠、滋味鮮爽、天然含硒為顯著特點。趙李橋磚茶制作技藝起源于11世紀,生產的磚茶經萬里茶道銷往世界各地。成品茶磚磚面光滑,茶香純正、滋味醇和、湯色橙紅、葉底暗褐。長盛川青磚茶是以鄂西南武陵山區優質茶樹鮮葉為原料,經過初制、發酵、緊壓、烘干等六大工序精制成茶,茶料經深度發酵,多種營養物質聚集,成品茶色澤青褐、香氣純正、湯色紅黃、滋味香醇。
蘄春艾灸療法
蘄春艾灸療法是以蘄艾為灸材,以流傳于蘄春四百余年的民間灸法為獨特技藝的一種養生方法,在蘄春及周邊地區世代相傳。
蘄艾是一種中草藥,歷史悠久。明代著名醫藥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艾葉自成化以來,則以蘄州者為勝,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謂之蘄艾”?!疤I州”即為今日的湖北省蘄春縣。
湖北省蘄春縣,擁有傳承千年的中醫藥文化和豐富的中草藥資源,是李時珍故里。蘄春縣被中國中藥協會授予“中國艾都”稱號。
屈原故里端午習俗
屈原故里端午習俗,一般端午過三次。五月初五小端午掛菖蒲、艾葉,飲雄黃酒;五月十五大端午龍舟競渡;五月二十五末端午送瘟船,親友團聚。龍舟競渡、粽子寄情、鄉里“鬧晚”等活動端午民俗過程完整、緊湊、鮮活。屈原故里端午習俗既保留了傳統端午習俗驅疫、避瘟的內容,更表達了湖北人民對屈原品格的頌揚和紀念。
隨州神農祭典
炎帝神農故里謁祖祭典是源于民間的大型民俗活動,在今湖北省隨州市厲山鎮舉行。該民俗活動始于南北朝,盛于明、清。祭典以慶祝始祖誕辰和頌揚炎帝神農功績為主,通過村鼓、高蹺、舞獅龍等民間文藝表演,營造出歡樂、喜慶的氣氛。
數據來源: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廳
中國艾草網官方網址: www.tomatoeros.com
中國艾草網官方網址: www.haoai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