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癥性腸?。↖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作為一個全球性的疾病,累及全球1000多萬人口。每年的5月19日是世界炎癥性腸病日(World IBD Day),由歐洲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協會(The European Federation of Crohns & Ulcerative Colitis Associations,EFCCA)組織、來自五大洲超過50個國家的患者組織共同發起,旨在提高公眾對于炎癥性腸病這種不可治愈的終身疾病的認識和了解。今年世界炎癥性腸病日的主題為“United we stand”(團結就是力量),希望炎癥性腸病患者能夠互相給予支持,更希望全社會能夠給予幫助。
炎癥性腸病是一種特發性腸道炎癥性疾病。主要包括潰瘍性結腸炎(UC)和克羅恩病(CD)。臨床表現為腹瀉、腹痛、血便、消瘦為主,病情往往進行性加重,遷延難愈。潰瘍性結腸炎比克羅恩病更常見,兩者表現也有不同。潰瘍性結腸炎主要累直腸及乙狀結腸,逐漸向全結腸蔓延,臨床表現以腹痛腹瀉,膿血粘液便,腹痛為主。而克羅恩病則會累及整個消化道,最常累及的是末端回腸及鄰近結腸,臨床表現以腹痛,腹瀉,腹部腫塊為主。兩種疾病基本都呈現慢性過程,大部分患者都會反復發作,進行性加重,輕度及長期緩解者預后較好。炎癥性腸病確診后癌變的幾率隨著時間而增長,30年后癌變概率高達10%-18%。
炎癥性腸病目前還沒有可治愈的方法。西醫治療炎癥性腸病主要為控制炎癥,誘導緩解,防止復發,用藥以皮質類固醇、氨基水楊酸和免疫抑制劑為主。近年來生物制劑應用逐漸增多,但高昂的花費讓不少患者望而卻步。對于出現并發癥或病情不能控制的患者,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手術治療。炎癥性腸病在手術后也有可能復發,其中克羅恩病的復發率會更高,術后患者還是需要繼續進行藥物治療。
在中醫中炎癥性腸病屬于“腹痛”、“泄瀉”、“腸癰”、“便血”等范疇。根據具體病癥的不同,中醫認為本病病機為本虛標實。寒、濕、熱、瘀等邪氣侵襲腸胃以及機體正氣不足是本病重要的致病因素。對此,《黃帝內經》在千年前已有論述,如《素問·舉痛論》“寒氣客于小腸,小腸不得聚,故后泄腹痛矣。”;《素問·陰陽印象大論》:“濕盛則濡瀉”;《素問·臟氣法時論》:“脾病者…虛則腹滿腸鳴,飧泄食不化”。等。
固定布局
工具條上設置固定寬高
背景可以設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對齊背景圖和文字
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臨床所見炎癥性腸病患者往往素體脾虛,消化功能較弱。此時,合理應用針灸可以調整臟腑功能,疏通脾胃氣機。如通過辨證選穴,選用脾經、胃經、大腸經、膀胱經等相應的腧穴進行針刺,疏調腸胃,驅邪不傷正;應用灸法扶正助陽,選用神闕、天樞、足三里等穴進行艾灸,利用艾火之溫熱,達到散寒祛濕、溫陽健脾的功效。
我校國家973計劃灸法項目首席科學家、上海市名中醫吳煥淦教授團隊長期耕耘于中醫針灸治療炎癥性腸病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在運用灸法治療方面獨樹一幟,創新性地提出了艾灸“溫養脾胃,調和腸腑氣血”的治療學觀點,在臨床上療效卓著。根據多年臨床與基礎研究經驗,改良太乙神針古方,研制出“太乙溫灸條”——艾絨與乳香、沒藥、沉香、冰片、桂枝、透骨草、千年健等多味中藥混合制成的直徑約3厘米的溫灸條,這種太乙溫灸條將艾灸的溫熱效應和藥性結合,在灸療過程中可產生廣泛而持續的火力和滲透效應,更好的達到溫養脾胃、理氣健脾化瘀的功效,能夠有效改善炎癥性腸病患者的難治性腹瀉、腹痛、便血、乏力等癥狀,臨床使用太乙溫灸配合針刺療法治療炎癥性腸病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艾灸治療
太乙溫灸條
本文作者為包春輝、劉慧榮、吳煥淦
供稿:針灸經絡研究所
圖片:針灸經絡研究所
中國艾草網官方網址: www.tomatoeros.com
中國艾草網官方網址: www.haoai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