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國家地理》以長篇幅聚焦中醫藥,稱其是現代醫學應深入發掘的“最大寶庫”。對此,國內自媒體平臺上引發強烈熱議,網友廣泛關注著西方對于中醫藥的高度評價,同時也對眼下國內不少群體或個人,對中醫藥科學性存疑的觀點痛心疾首。
中國,作為中醫藥學絕對的發源地、歸屬地,在中醫藥學理論依據與使用場景的科學性研究方面,可以說,一直占有領先優勢。但為什么,中醫藥起源于中國,發展于中國,本應發揚光大于我中華醫藥學瑰寶之地,竟在中國本土遭遇“水土不服”,而在中國之外的其他國家、地區,卻被廣泛傳播,甚至頗受好評,這不僅令國人費解,更讓我等炎黃子孫汗顏。
在我國,不乏熟識中醫藥并科學利用其妙處,操作于人體,治病救人的中醫藥研究群體、企業與個人,他們普遍力挺中醫藥學,同時也用實際行動踐行了、證實了中醫藥的科學性,推拿、針灸、艾灸、穴位減肥、藥酒治病養生甚至為不少“老外”深知熟用。
放之世界視角,我們可以欣慰地說一句,中醫藥的“口碑”,在全球的用戶體驗,都還是不錯的,稱得上一流水準。世界泳壇知名健將菲爾普斯,曾長期使用拔罐法祛除體內不適,讓自己恢復最佳競技狀態;在日本韓國的所謂“漢醫館”、“韓醫館”,也都研習中醫藥根脈,在各自的國家大放異彩。
而讓我們吃驚又失望的是,中醫藥竟然在本土“遇冷”,而這股中醫藥寒潮的引入者,卻不是我們本來可能懷疑的中醫藥“假想敵”——西醫,而是我們的同胞,我們“自己人”,我們這些自小被中醫藥幫助過、關懷過的祖祖輩輩們。
3歲,中醫“小兒推拿”可以幫一個可愛的嬰童祛病康復;15歲,中醫理療可以讓一個生理期疼痛的女孩,在那些難受的日夜里輕松恢復豆蔻年華該有的朝氣;30歲,中醫針灸能讓一個久有飯局纏身的上班族,重新找回健康體魄;50歲,中醫艾灸可以成為他們每日健康自療的必備之選,讓很多去醫院難查病因的亞健康悄悄散去;60歲,每天正確服用藥酒,讓人之陽氣慢慢積蓄于體內,人體狀態也漸漸趨于良性穩定……
我們都是中醫藥的受益者,因為源于本土,所以近水樓臺。但而今,我們對中醫藥的質疑卻遠遠大過西方那些所謂用慣了西醫的人們,這種對本土科學的不自信與強烈的排斥感,既反映了我們不少人對民族醫藥文化產物的慣性忽視,又說明了我們對事物看待的極端盲目。
這一點,其實與輿論的引導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關于中醫藥的負面案例頻頻問世,讓中醫藥真實的發展現狀被反面現象所代替。說起中醫藥企業在國內發展的尷尬境地,不只是鴻茅藥酒、同仁堂、東阿等國內中醫藥知名品牌樹大招風,更因社會輿論對中醫中藥有著原發性的根本懷疑,不斷忽視其產品的功效和醫用價值。
翻看官方標準的中醫藥方劑的制劑形式,湯、酒、茶、露、丸、散、膏、丹、片、錠、膠、曲,以及條劑、線劑等多種內服、外服劑型,都屬于中醫藥的常見劑型。例如酒劑,就是將配方浸入酒中,經過一定的時間,待藥性浸出于酒然后飲用的一種制劑。酒劑古稱“酒醴”,俗稱“藥酒”。由于酒本身有活血舒筋之功效,因此多適用于風濕痹痛等病癥,如虎骨木瓜酒可治療關節痛、屈伸不利等,鴻茅藥酒有祛風除濕、補氣通絡等作用。
再說融合,中醫有良品,西醫亦有精粹。中西醫各有所長,共存互補,所謂的“中成藥”就是這樣的完美結合。我們更多地去采用西醫的提煉方法,讓中醫的科學依據與根本,通過更便于現代人使用與操作的方式展現,相信這就是中醫藥最博采眾長又深挖根本的重要之選,也是值得為后人長期延續的一種科學方式。
這一點,如云南白藥、東阿阿膠、廣譽遠等中醫藥企業的做法,正是辯證統一地去正確理解與發揚中西醫精華的優秀企業代表。而如上所述的各類大大小小本該受到扶持的中醫藥企業,而今卻發展地不如更多西藥品牌,這是中醫藥生長的無奈,更是中華民族的憂傷。
回歸中醫藥的真正“回暖”,究竟如何走出“寒冬”。首先,國家與政府的政策支持是首位;其次,輿論是重要的引導途徑,讓中醫藥被“正名”,需要長期的、不含偏頗的公正評價;最后,我們每一位都是中醫藥學的“第一評論員”,中醫藥學凝聚著深邃的科學智慧和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和經驗,這樣的國之瑰寶不該被處于自卑和自辨的尷尬境地,更不該被更多中國以外的國家與地區的人們,搶在我們前面,成為中醫藥的“第一代言”。(一鳴)
[責編:戰釗]
中國艾草網官方網址: www.tomatoeros.com
中國艾草網官方網址: www.haoai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