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數千年的洗禮與錘煉,兩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時間的撮合下相遇了。它們,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呢?
艾篇
“知艾者福、善灸者壽”。古代燧人氏以艾絨鉆木取火,見艾可以產生火,就把太陽稱為“天之陽”,把艾稱為“地之陽”。后來,古人發現用火灸烤身體疼痛或不舒服的地方,可以鎮痛、回暖、緩解不適癥狀,那個時候大家就對艾灸有了初步的認識。
"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這是《詩經·王風·采葛》里的一句詩,講述的是青年男女之間朦朧的愛戀與思念之情。但是采艾做什么呢?西漢毛亨和毛茛傳釋:"艾所以療疾"。
圖片來源:網絡
中國人用艾治疾,應不晚于西周,迄今至少有2500年的歷史了。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灸經》兩部帛書,這是迄今發現的最早有關經脈論述的專著,也是世界上首次記載灸療的醫學典籍,為艾灸悠久的歷史提供了有力佐證。
艾灸,是將艾絨制成的艾條點燃,通過對人體相應的穴位施灸,以達到保健、祛病功效的一種自然療法?!饵S帝內經》是世界上第一本對艾灸進行總結和論述的書籍,“藥王”孫思邈幼時體弱多病,后來經常用艾灸保健,據其自己述說是“艾火遍身燒”,尤其愛灸足三里。孫思邈90歲時,仍能“視聽不衰,神采甚茂”;年過百歲,還能精力充沛地著書立說,可見艾灸的功效。
悠悠歲月,屹立數千年而歷久彌新,艾灸不僅廣泛流傳于民間,更走出國門,走向了世界。公元5世紀,中醫艾灸療法傳播到韓國和日本,公元17世紀傳到歐洲,對世界醫學產生了一定的影響。2010年11月16日,艾灸被列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向世人彰顯著我巍巍中華古老而博大的文化瑰寶一角。
滎經砂器篇
同樣是歷史悠久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樣是與火命運相連,滎經砂器雖不似艾灸那樣廣為人知,但也憑借其樸實無華的外表以及非凡的內在而備受稱許,素有“東有宜興紫砂,西有滎經黑砂”的美譽。
圖片來源:《文明》雜志
滎經(ying jing),這座距成都196公里,地處西蜀邊陲、雅安腹地的小縣城,曾經是中國南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扼川滇、川藏線之咽喉,古稱“嚴道”。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人文歷史,賦予了滎經“探奇覓古”的美譽。而如今,讓它為更多人所知的,也許要數“滎經砂器”了。
相傳,古時一官員南巡,經過古城坪,口渴欲喝水。隨從尋水至百姓家中,然家貧無物,唯有用當地捏泥制成的粗陋器皿燒水,官員飲之,回味甘甜,大加贊賞。傳之后世,即為“滎經砂器”。
滎經砂器是“土與火的藝術”,是1000℃高溫燒制下,火舌吞吐砥礪千年的珍寶黑砂。從古樸粗陶到至美大雅,其制作工藝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如今,滎經砂器的匠人們依然保留著世代傳承的傳統制作工藝:采料、粉碎、攪拌、制胚、晾曬、焙燒、上釉、出爐……十幾道工藝環環相生,容不得半點馬虎。
拉胚過程圖片
大智如愚,大巧若拙。正是幾代滎經匠人們近乎固執的堅守與傳承,才有了這傳世千年之久的滎經砂器。2008年,滎經砂器燒制工藝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雙遺好器”篇
艾宜無煙艾灸條與滎經朱氏砂器的相遇,就像是失散多年的老友,兩千多年里的無數次回眸,終于在一次因緣契合下,碰撞出新的火花。
滎經砂器造型古樸大方,釉色獨特,具有耐高溫、抗腐蝕的特點,而且儲存食物不易變質,能最大程度保存食物的營養成份,且不失鮮美甘甜,自古就是煮飯煲湯的絕佳炊器。其中,以“滎經砂鍋”最負盛名。加之原材料生態天然,分子結構穩定,不易與酸、堿、鹽及金屬物質發生化學反應,歷代中醫熬制中藥也首選滎經砂器。
如今,隨著現代美學理念和文化元素的融入,滎經砂器逐漸擺脫了單純作為炊具或生活器具的局限,成為集藝術性、實用性于一身的民間傳統工藝品。一次偶然的參訪,讓艾宜的創始人毛毛鹽有了新的靈感:為什么不用滎經砂器作為裝盛艾灰的容器呢?
從文化底蘊上來說,艾灸與滎經砂器都是有著兩千多年歷史沉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且都與中醫藥有著不解之緣。二者的結合,可謂是珠聯璧合,千年之好;
從功能上來說,艾條點燃后最高溫度可達500℃以上,使用容器不當容易導致人體燙傷,甚至引發火災等隱患。而滎經砂器耐高溫,外圍不易導熱,且結構穩定遇熱不會散發不良氣味,使用起來安全又舒心;
從制作工藝上來說,艾宜的招牌產品之一“無煙艾灸條”,正是精選陳年艾葉高溫密閉碳化而來,真材實料,如法炮制,與滎經砂器的燒制工藝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從形態、質地上來說,二者都拙樸無華、敦實厚重;經典黑色系的色彩搭配,更是絕配。即使平常不做艾療,置于案臺作為擺件,也是極好的。
就這樣,艾宜無煙艾灸條與滎經朱氏砂器一拍即合。經過數月的考察、洽談,以及幾番設計、出模與優化改進,“雙遺好器,業以傳家”艾灰小神器應運而生。搭配艾宜無煙艾灸條使用,既方便實用,又雅致美觀,在追求健康生活理念的同時,也能彰顯使用者的審美情趣與文化品位,妙哉,妙哉。
最后,有請諸位看官感受一下這樣的畫面:
艾香裊裊,砂器沉靜,有容乃大地盛接著燃燒殆盡的艾灰,也許還伴隨幾聲清脆的聲響。那是歷經千年的鏗鏘回音,呼喚著你把“艾”帶回家,把健康帶回家,也把老祖宗承襲千年經久不衰的古老智慧帶回家,世代相傳,造福后代。正是:“雙遺好器,業以傳家”。
中國艾草網官方網址: www.tomatoeros.com
中國艾草網官方網址: www.haoai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