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報記者張治中 通訊員杜燕偉 趙顯志
近年來,南陽市堅持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大力弘揚仲景文化,實施中醫藥強市戰略,統籌推進中醫藥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中醫藥工作整體跨入全國地級市前列。
作為醫圣祠所在地的南陽市宛城區,得醫圣精神風尚,激活資源稟賦,傳承弘揚仲景文化,走出一條具有宛城特色的中醫藥發展路子。2004年始,宛城區成為國家中醫藥治療艾滋病項目試點區,連年獲得該項目綜合考核全省好成績,“宛城模式”推廣全省;2007年4月,國家中醫藥改革與發展座談會、中醫藥治療艾滋病項目座談會在南陽召開,對宛城區中醫藥工作予以充分肯定;2015年,宛城區榮獲南陽首批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2019年,通過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第一個創建周期復審驗收。
而托起這一個個殊榮的,是宛城區獨有的中醫藥發展“四個一”優勢:一位名人,醫圣張仲景;一套體系,區、鄉(鎮)、村三級覆蓋全民和全生命周期的中醫藥服務體系;一個產業,以宛艾、金銀花等“八大宛藥”為代表的中醫藥種、產、銷完整產業鏈條;一幅藍圖,以醫圣祠文化園為核心的張仲景健康城建設發展遠景。
一位名人:延續醫圣文脈,傳承仲景精神
宛城區是醫圣張仲景墓祠所在地,也是國家重點中醫藥文化教育基地,中醫藥文化底蘊厚重,根植人心。
張仲景,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人,曾任長沙太守,東漢著名醫學家,被尊為“醫圣”。張仲景的傳世醫著《傷寒雜病論》,確立了“辨證論治”的中醫臨床原則。坐堂行醫、懸壺濟世等歷史典故,都出自張仲景。他存世的中醫經方,有200多個目前還在使用,著名的仲景牌“六味地黃丸”,就是以他的經方而生產的。
改革開放以來,張仲景已成為南陽的一張名片。南陽市依托醫圣祠,成功舉辦多屆“張仲景醫藥文化節”、 “中國艾產業發展大會”和“仲景論壇”,“一節一會一壇”已成為南陽的年度盛會,也成為宛城區向世界傳遞中醫藥文化的重要交流平臺。
得天獨厚的中醫藥沃土,培植了宛城區濃厚的中醫藥健康醫療氛圍。南陽市第二人民醫院(原南陽縣醫院),1952年就有了中醫門診;1987年,南陽縣中醫骨科醫院(現宛城區中醫院)成立;全區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部設有中醫藥綜合服務區;全區村衛生室有21家被評為市級中醫藥特色服務示范村衛生室。這種中醫藥根植基層、根植鄉村的現象,形成了宛城區獨有的“特色”。
對此,宛城區衛健委主任、區中醫藥發展局局長王彥表示:“宛城區的中醫藥發展能形成特色和規模,根在村級、根在百姓,更確切地說,根在豐厚的仲景醫圣文化沃土。”
多年來,宛城區持續推進仲景文化進社區、進校園、進家庭、進機關、進企業、進鄉村“六進”活動,更助推了全區群眾中醫藥健康素養的提升。目前,宛城區中醫藥文化養生保健知識普及覆蓋全區85%以上行政村、90%以上社區、85%以上家庭,仲景文化氛圍比任何時期都濃厚。
一套體系:中醫藥全覆蓋,呵護全民健康
“醫生,我不想手術,這個病能不能吃中藥治?!奔易∧详柍菂^的王女士來到宛城區中醫院就診,王女士腹痛、月經量多,彩超發現子宮多發肌瘤,最小的如綠豆大,最大的如花生米,經過“仲景國醫傳人”、宛城區中醫院副主任中醫師曹正喜診察后,連服三個多月的中藥,腹痛癥狀完全消失,彩超檢查對比,子宮肌瘤明顯縮小。王女士高興地說:“沒想到中藥的效果這么神奇!”
對于中醫經方治療,河南中醫藥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的李珊珊同樣深有感觸。前兩天,她所就職的宛城區中醫院中醫兒科接診了一例兒童感冒病例,已經達到住院標準,但精神狀態較好,她就用張仲景《傷寒論》的經方“麻杏石甘湯”,喝了兩服藥,孩子就好轉了?!斑@個藥方只讓患者家屬花了6塊錢。這就是張仲景經方‘簡、便、廉、驗’的顯著特點。”
據了解,作為宛城區知名中醫工作站站長的曹正喜近三年年均門診量11465人次,月均門診30天,日均門診量35人次。宛城區中醫院副院長張成太畢業于河南中醫藥大學(主任中醫師),年均門診量17189人次,月均門診30天,日均門診量47人次。而年輕的主治中醫師李珊珊是通過綠色通道引進的中醫專業人才,在宛城區中醫院有職務、有平臺、有待遇,是中醫人才梯隊培養的中堅力量。更值得一提的是,宛城區在全國率先開啟“專長中醫實踐基地”,通過處方專人把關,將口碑好、有專長的民間中醫匯聚在一起,開展實踐活動,使中醫專長技術得以很好的傳承、創新和發展。
宛城區中醫藥發展局副局長馬勇向記者介紹:“經過多年的發展,宛城區中醫藥服務系統,一是中醫藥人才配備合理,二是設備及服務功能完善,三是管理模式比較超前。更重要的是,宛城區委區政府在宛城區衛生健康委員會增掛宛城區中醫藥發展局牌子,為區中醫藥發展局增設兩名副局長職數和兩個科室,增加編制人數,明確賦予宛城區中醫藥發展局統籌管理中醫藥事業和產業的職能,實現了中醫藥事業、中醫藥產業、張仲景文化三位一體,足見宛城區對中醫藥的重視。”
不僅如此,宛城區還實現了南陽市中醫院、宛城區中醫院作為三級、二級公立中醫醫院,與13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建立中醫藥服務指導和有效的分級診療制度。
同時,“西學中”培訓體系的形成,“治未病”中心的創建,全國首創的“宛城區專長中醫實踐基地”、全省率先成立的以劉世恩等十大中醫名師為代表的“宛城區知名中醫工作站”,都標志著宛城區傳承、創新、發展仲景文化,已經成為看得見摸得著的現實。一個以宛城區中醫院為龍頭,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樞紐,村(社區)衛生室(服務站)為基礎的三級中醫藥服務體系,正日益顯現出它無盡的風采和魅力。
一個產業:創建中藥園區,打造宛藥品牌
在宛城區紅泥灣鎮的南陽承善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記者在車間見到了正在包裝艾臍貼的47歲員工周明茹。她高興地告訴記者:“我在廠里干3年了,月工資3000多塊,在家門口上班,還能方便照顧家,比出去打工強多啦。”
在宛城區,像承善堂這樣從事種植艾草、生產加工艾制品的企業,還有百草堂天然艾草制品有限公司等十多家成規模的公司,他們生產的艾條、艾絨、艾絨床墊被褥、艾草洗護產品、艾精油等系列產品,
填補了中國艾灸行業的空白,產品遠銷日本、韓國、東南亞、歐洲等幾十個國家。
除了艾草產業,宛藥種植、中藥飲片生產也是宛城區的一大亮點。宛城區的南陽仲景百信醫藥科技有限公司,年產2000噸植物養生保健食品、5000噸中藥飲片、口服飲片深加工;宛城區的潤旺專業合作社,半夏、蒼術、白芷、黃芩等中藥已經實現規模化種植。目前,宛城區艾草、金銀花等“八大宛藥”中藥材種植整體規模已達4萬畝左右,中藥材種植年產值近10億元。
與此同時,宛城區的中醫藥產業已走向現代化、品牌化。形成規模效益的區屬注冊公司已達數十家,包括南陽中藥飲片龍頭企業南陽仲景百信醫藥科技有限公司,知名艾制品企業南陽百草堂天然艾草制品有限公司,南陽普諾瓦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南陽艾嘉源艾草科技有限公司,南陽承善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南陽振丹艾灸苑等,全區中醫藥產品年銷售收入突破50億元。
通過積極發展中醫藥農業,壯大升級中醫藥工業,創新拓展中醫藥商業,宛城區已初步實現中醫藥產業發展的閉環體系。
一幅藍圖:擦亮中醫圣地,構筑養生之都
擦亮張仲景名片,打造中醫藥高地,是宛城區乃至全南陽人共同的夢想和期盼。近年來,南陽市抓住國家大力發展健康產業的歷史機遇,啟動張仲景健康城建設,并列入全市“九大專項”工作。以中醫藥項目為支撐,推進產城融合發展,努力打造“中醫圣地、養生之都”。以醫圣祠為核心,啟動實施醫圣祠文化園暨張仲景中醫藥博物院項目,加快建設藏方閣、仲景書院、國醫館等標志性建筑,面向世界建成中醫藥文化地標,守好仲景文化的根和魂。
作為醫圣祠所在地,宛城區承擔醫圣祠文化園項目建設任務,總投資44億元,總占地面積689畝。項目全部建成后,將形成集文物保護、收藏展覽、文化交流、中醫診療、研學體驗、觀光旅游等功能于一體的中醫藥文旅綜合體,打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習基地和世界中醫藥文化地標。
目前,已完成醫圣祠周邊321畝征遷任務,一區建設正全面啟動。借此機遇,宛城區將同時遷建升級區衛校和區中醫院,建設一個以培養面向基層的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特色中醫藥職業學校,按照國家三級中醫院標準建設一座布局合理、設施完善、特色突出的現代化中醫院,帶動宛城區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
“十四五”期間,宛城區二級以上醫院全部設置治未病科和老年病科,區中醫院康復科規模居全市先進位次,25%的中醫館建成示范性中醫館;加快宛城區第一人民醫院和宛城區婦幼保健院中醫藥科室標準化建設,加快宛城區中醫院建立區級經方培訓臨床應用基地。到“十四五”末,區中醫院達標上等為“三級”中醫院,宛城區創建成為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示范單位,確保醫圣故里中醫藥服務能力和傳承創新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中國艾草網官方網址: www.tomatoeros.com
中國艾草網官方網址: www.haoai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