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國際護士節,在此真誠地向辛勤工作在崗位上的廣大軍隊護理工作者致以節日問候!
今年我國護士節的主題是“關愛護士隊伍,護佑人民健康”。讓我們一同走進軍隊白衣天使的世界,領略她們的風采。
精心打通“生命線”
——記解放軍總醫院第六醫學中心神經外科護士長伍琳
■羅學文 毛宇 中國國防報記者 孫興維
伍琳為患者進行“隧道式”穿刺術。陳崢攝
“用超聲查看血管直徑和走形,借助心電圖判斷靜脈導管到達體內的部位?!?月底,在解放軍總醫院第六醫學中心神經外科治療室,神經外科護士長伍琳正在給患者進行“隧道式”置管術治療,片刻工夫,“生命線”打通。
看似簡單的治療,對患者來說至關重要。
給需要長期輸液治療的患者建立持久靜脈通路,通常采用傳統置管方式,風險是易發生滑脫甚至斷裂。神經外科患者由于意識障礙比例高,導管滑脫更為常見。為解決這一難題,伍琳與同事組成攻關小組,利用隧道針將導管從穿刺點經皮下潛行4到5厘米后穿出皮膚表面,使導管穿刺點和導管皮膚出口分開一定距離,形成一道保護屏障。這樣不僅能延長置管使用壽命,還能減少各類并發癥的發生。
“隧道式”置管后的患者需要通過握彈力球鍛煉,加快上肢血液流速來預防血栓。臨床中,患者經常忘記鍛煉或掌握不好鍛煉要領。伍琳開拓思路,設計了一款智能握力器,可定時語音提示患者鍛煉,顯示握力大小并記錄抓握次數,有效降低血栓發生率。
護理工作還是一項撫慰心靈的工作,擁有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證書的伍琳,對患者心理狀態有著專業的判斷。
某部干部小張確診患上惡性腫瘤。伍琳發現,小張經常一個人呆呆望向窗外,不詢問治療情況,總問什么時候可以出去走走。伍琳判斷,小張可能無法接受病情,會做出不理智的行為。她立即上報情況并聯系小張的愛人前來陪護。此后,伍琳每天都去病房和小張聊天,引導他釋放情緒。直到有一天,小張終于打開心扉,向伍琳和醫護人員表示感謝,是她們打消了他做傻事的念頭,給了他面對疾病、面對生活的勇氣。
作為護士長,她注意發揮團隊的力量?!八淼朗健敝霉苄g需要至少3人協作,她科學分工,成立靜脈治療小組,帶領大家嚴查細摳每項護理標準,最大限度地減少患者的痛苦。近年來,她還帶領科室護理團隊,創新解放軍總醫院首例B超引導下+腔內心電圖定位“隧道式”穿刺術等多項新技術。
巧手診治訓練傷
——記第901醫院護士安方靜
■郝東紅 中國國防報記者 孫興維
安方靜為患者進行耳穴貼壓。李敏攝
“我前天訓練時扭傷了腕關節,又腫又痛,無法正?;顒?,拍片子顯示沒有骨折,眼看就要季度考核了,請您幫幫我。”近日,陸軍某部下士李銳焦急地走進聯勤保障部隊第901醫院中醫特色護理門診求助。
“來,我先看看。”安方靜仔細檢查小李腫脹的手腕,憑借多年訓練傷護理積累的經驗,診斷為軟組織損傷,決定用耳穴貼壓、穴位按摩和刮痧緩解傷痛。
安方靜先將一粒粒耳穴籽貼在小李耳廓,再用點穴棒按壓手腕穴位。隨后進行刮痧疏通經絡。一番操作后,小李活動了一下腕關節,感覺靈活度和疼痛都有了明顯改善,連連表示感謝。
安方靜出生于中醫世家,從小看著父親用中醫理療幫助病人緩解病痛。護理工作中,她潛心學習中醫理療這門技術,幫助那些受傷戰友早日告別傷病、重返訓練場。
2019年年初,安方靜向醫院提出申請,到安徽省中醫院進修中醫護理。為了盡快提高技能,她白天跟著老師學操作,下班后反復與同事交互訓練拔罐、刮痧、推拿等技能,研讀中醫書籍、背記穴位圖。功夫不負有心人,6個多月后,安方靜順利取得了中醫護理專科護士證書。
安方靜發揮所學技能,竭誠為官兵和群眾健康服務。她精心制作訓練傷防治教案、課件和演示視頻,每年在基層授課20余次,3年來累計為數千名患者解除病痛。在基層巡診時,她通過講授訓練前后拉伸、放松的竅門,向官兵傳授中醫護理小技巧,引導大家在訓練之余通過相互按壓解疲消乏、預防訓練傷。
“你的仁心妙手幫我渡過了難關,我用你教的方法幫助了更多戰友……”國際護士節前夕,西部戰區某部排長李陽給安方靜發來致謝短信。去年,備戰畢業聯考的李陽因訓練方法不當造成踝關節軟組織損傷,醫生建議休息4周。眼看著聯考的日子一天天臨近,如果不能及時康復,會影響如期畢業。安方靜幫助他制訂個性化治療方案,連續兩周為他進行耳穴貼壓、艾灸、手法推拿等治療??己饲鞍雮€月,李陽重返訓練場。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性訓練,他順利通過畢業考核。
野戰救護辦法多
——記第909醫院野戰手術室護士長于美華
■劉永瑜 中國國防報記者 孫興維
于美華查看實驗數據。劉永瑜攝
閩南山區腹地,急促的哨聲在野戰醫院響起,一場衛勤演練拉開序幕。野戰手術室里兩臺手術同時展開,手術組隊員忙碌起來。
“打開上肢手術支架,實施肢體創面修復?!币皯鹗中g室護士長于美華輕按開關,手術床右側的支架展開,“傷員”的右手臂被平放在支架上,治療手術隨即開始。
原來的野戰手術床沒有延展功能,僅適合做顱腦、頸部、胸部、腹部等部位的手術,一旦遇到四肢傷,因空間受限,手術極為不便。于美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開始琢磨如何在手術床兩側底部“嵌入”可折疊的支架。這樣可以靈活收縮,相當于手術床的“軀干”上長出了“手”和“腳”,而且收縮后還不占用手術室的空間。小革新,作用大。很快,這項創新成果在野戰救治中廣泛應用。
一次,在參加野戰醫療隊手術救治時,她發現常規手術器械無菌包有效期只有7天,而且阻菌率低、易潮濕。她反復試驗研究改進包裝材料,發現采用無紡布和紙塑分層混合包裝,在野外條件下手術器械無菌包的有效期可延長到3個月以上。此項革新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三等獎。
平凡的護理崗位,也可以有作為。先后30多次參加大項演訓任務的經歷,讓于美華越來越認識到野戰條件下的衛勤保障還有不少問題有待研究破解。例如顱內血腫清除、血氣胸縫合、肋骨多發骨折等救治還有提升空間;醫療隊最大收容量、最快通過速度、最大保障范圍等方面還有許多潛力需要挖掘。
她堅持不懈查找資料、反復研究,取得一項項科研成果:“野外救援消毒供應手術器材保障技術優化與應用”“臨戰機動醫院多要素保障關鍵技術的創新研究”“野戰創傷手術多要素全流程關鍵技術的研究”……這些年來,于美華逐步成長為醫療隊員心中的“科研達人”,先后獲得科技進步獎6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15項。這些科研成果,一一被運用到衛勤救治中。
一人強,不算強;團隊強,才是真強。訓練中,她摸索出了不少管用、實用的經驗,并積極幫帶身邊的隊員,與大家分享各項戰救技能。
傷口護理有絕活
——記陸軍軍醫大學新橋醫院護士馮歡
■李春梅 吳劉佳 中國國防報記者 孫興維
馮歡為患者處理傷口。譚又銘攝
陸軍軍醫大學新橋醫院門診部副主任護師、傷口護理專家馮歡,有一手讓傷口恢復快、疼痛輕、基本無疤痕的絕活。
別看一個小傷口,沾水后發生感染、燙傷后處理不及時等,都可能加重傷勢、久治不愈。日常訓練中,磕碰受傷在所難免,不少官兵由于傷口處理不當,小傷口變成大傷疤,導致輕傷也得“下火線”。
某部軍士小賈,在執行任務中,右小腿不慎造成拳頭大的較深傷口。衛生員第一時間上藥包扎處理,但一周后傷口不見好轉,部分傷口周邊出現紅腫,疼痛加重。
馮歡仔細檢查評估后認為,傷口部分組織壞死。以往,這樣嚴重的傷口需要植皮才能愈合,馮歡決定另辟蹊徑。她使用飽和富氫水沖洗加濕敷的方法,每隔一天換一次藥。半個月左右傷口痊愈,基本沒留疤痕。
這手絕活來自于她對基層官兵持續的關切。在平時執行衛勤任務中,她了解到官兵時常被演訓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傷口困擾,如何快速有效處理傷口成為她十余年來致力研究的方向。
一次處理傷口時,她想到,用于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飽和富氫水有利于血管再生長,是否也會有利于傷口的恢復呢?
她從傷口的微環境實際情況著手,不斷嘗試,反復論證飽和富氫水制備到多大濃度、沖洗用多大壓力、濕敷應多長時間效果最佳,逐步探索制訂出一套治療方案。該方案對燒燙傷、術后切口不愈合、壓力性損傷等具有顯著效果。她運用此技術治愈了許多難治的急慢性傷口病例,大大提高傷口愈合時效、減輕傷者痛苦。
這一成果得到權威部門和專家認可,獲得國家級科技成果獎。
某軍校學員小王在一次訓練中,小臂被砂石挫傷了一大片,由于受傷位置的肌肉組織較少,通常兩周以上才能恢復,嚴重影響訓練。在馮歡的精心治療下,一周后小王就痊愈回到崗位。
為了將這個絕活推廣開來,讓更多官兵和群眾受益,馮歡和團隊多次走進基層連隊、學校、社區、養老院等進行巡診示范,還在全國多地開展軍內外線上線下培訓,進一步提升了衛生員及護理人員傷口處理的專業能力。
來源: 中國軍網-中國國防報
中國艾草網官方網址: www.tomatoeros.com
中國艾草網官方網址: www.haoai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