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五畝桑,鋪出致富路”,是岳西縣產業富民的真實寫照。
岳西縣是我國中部蠶桑生產規模最大的地區,桑蠶產業發展歷史悠久。近年來,岳西縣在現有產業基礎上,通過多元化利用蠶桑資源,促進“桑+”產業聯合,應用“桑+蠶”“桑+絲”“桑+非遺”等發展模式,達到蠶桑繭絲綢產業鏈延伸、產業多元化融合發展的目的,助力鄉村振興。
種桑養蠶,聯結機制帶動就業增收
蠶桑產業是岳西縣的富民產業和支柱產業,2022年全縣桑園面積達8.08萬畝,敲門一問,幾乎家家戶戶都養了蠶。桑蠶養殖從每年的4月份開始,到10月份結束,期間可套養8批蠶。據了解,岳西縣今年春季發放三批蠶種共2.94萬盒,目前第一批鮮繭已收獲上市,收購均價每公斤達53元。
岳西縣建立多種利益聯結機制,采用“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模式,實行統一訂種、統一收購、統一烘繭、統一銷售的“四統一”發展方案。
“蠶結成繭子了,那個時候我們就統一來收購,今年是26塊多一斤?!痹牢骺h繭豐蠶桑專業合作社的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去年合作社收益很好,多虧了農科院的專家們研究家蠶、桑樹新品種,縣農委選取優種統一制種,合作社才能大批量發放和養殖蠶種。
岳西縣按照“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的方式,收購前與蠶農簽訂保護價收購協議書,依照優質優價原則收購,保障蠶農收益,促進蠶農穩步增收,且對于合作社出售的蠶繭實行年終二次返利及分紅,以此來調動成員生產積極性,提高集體經濟效益。
結繭抽絲,機械運作提高產業效率
“培育一個龍頭,激活一個產業”。安徽聯豐制絲有限公司辦公室負責人王測亮介紹,聯豐制絲有限公司是岳西唯一一家蠶繭加工廠,該工廠定期收購村民家的蠶繭,然后進行蠶繭抽絲加工,再送去專門的絲綢制造廠,這是岳西縣繭絲綢產業鏈中的關鍵一環。
從村民家中收購回來的蠶繭在五天之內被送進凍庫進行冷凍,以防止蠶蛹成型破繭而出,毀壞蠶繭的完整性,先進的冷凍技術代替了傳統烘干技術,彌補了烘干易破壞絲質的缺點。冷凍完的蠶繭經過員工的分揀被送到循環式煮繭機,“經過長時間的煮泡,蠶繭膠著力減弱,更便于接下來的繅絲”,王測亮介紹。
走進繅絲間,每臺機器旁只需一位員工監督,機器便可自動地將蠶繭變為一根根完整的絲線。14組自動繅絲機同時運作,成形的蠶絲大量產出,前沿科技新技術使輕簡化、省力化養蠶成為可能。
從冷凍蠶繭到機械繅絲,智能機械的引進,大大提高了生產力,提升桑繭絲產業經濟效益。
古法桑皮紙,非遺傳承盤活一方經濟
岳西桑皮紙是以產自安徽岳西毛尖山的桑樹皮為原料,經過30多道傳統手工工藝制造而成的特種紙張,具有色澤潔白、紋理清晰、百折不損、棉韌而堅等特點。
2008年,岳西桑皮紙制作技藝入選首批國家級非遺名錄。毛尖山鄉農民王柏林是全國僅有掌握手工桑皮紙制作技藝的國家級傳承人,他制作的桑皮紙被故宮選為倦勤齋修復裝裱唯一專用紙。
制造桑皮紙對原材料桑樹皮的品質有很高要求。王柏林估算,4棵普通的桑樹至多只能剝下0.5公斤的桑樹皮,而造出100張133×70厘米規格的桑皮紙,則需要60公斤的桑樹皮。因此,王柏林在各村設立了收購點,高價收購桑樹皮,以滿足生產所需。
“做紙是吃苦的事,從傳承這一塊,要做好研究和發展?!蓖醢亓终f。早在2006年,他就成立了一家從事紙張和紙制品制造為主的企業——岳西縣金絲紙業有限公司。該公司除了為故宮文保修繕供紙,提供紙張定制服務,還制作書畫裝裱、紙傘、紙扇等文創工藝品?!霸趧撘夥矫孢€要下一點功夫,希望年輕人有好的想法?!蓖醢亓滞嘎豆疽呀浥c不少高校達成合作,在皮料研究、鐵板印刷、文化創意等方面保持密切聯系。
隨著產業越做越大,桑皮紙被越來越多的人知曉,“基本上200塊錢一天,一個月做下來大概有7000塊錢收入?!蓖醢亓植⒉幌胫共接诖?,他向國家知識產權局申請專利,注冊了“毛尖山牌”商標,并且積極開發不同種類的桑皮紙,滿足不同的市場需求。
王柏林秉持“產業融合發展,桑枝變廢為寶”的信念,不斷擴大桑皮紙產業鏈,促進非遺桑皮紙傳統工藝與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這一有著1700多年生產歷史的“絕活”才會延續下來,更好地為文化傳承、經濟發展、鄉村振興做貢獻。
產業為民而興,成果與民共享。岳西縣各大企業利用本地優質“?!辟Y源,不斷探索“新花樣”,為百姓生活帶來新變化,以桑為基,“蠶海桑田”,成功形成了多產業聯合發展新業態,為岳西打造“桑+”新名片。
來源:岳西縣毛尖山鄉人民政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中國艾草網官方網址: www.tomatoeros.com
中國艾草網官方網址: www.haoai123.com